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丹派道 先天混元炁·后天修丹气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吐纳,追根溯源,本质上就是呼吸,但它绝非日常平凡无奇的呼吸行为,而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养生智慧的特殊呼吸法门。庄子曾有云:“吹嘘呼吸,吐故纳新……为寿而已矣。”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吐纳的原理,即通过将体内的浊气尽数吐出,同时吸入外界清新的“炁”,以此来滋养和积蓄人体内部的真“炁”,进而实现修真养性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“炁”,被视作生命的根本所在。正如“炁聚则生,炁亡则死”所表达的,世间万物的孕育、生长与存续,皆离不开“炁”的滋养与推动。东晋时期著名的道士葛洪在其所著的《抱朴子》中明确指出,服药固然是追求长生的重要根基,但若能同时兼修行“炁”之法,那么养生的效果将会更为显著且迅速。即便无法获取药物辅助,只要能将行“炁”之法修炼至精妙之处,同样能够延年益寿,甚至可达数百岁之高龄。而道家吐纳,正是众多行“炁”之法中极为精妙且简易的一种,只要修炼者能够常年坚持不懈地练习,必然可终身受益。人在胎儿时期,通过脐带与母亲紧密相连,跟随母亲的呼吸节奏摄取“炁”。此时,胎儿体内的“炁”与母亲的“炁”、浩瀚太空的“炁”以及宇宙间最纯粹的太和之“炁”相互贯通、融为一体。胎儿在母体内并不依靠口鼻进行呼吸,其任督二脉畅通无阻,毫无隔阂,这种独特的呼吸状态被称为“胎息”。然而,当胎儿历经十月怀胎,呱呱坠地,脐带被剪断的那一刻,其呼吸方式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从此进入了常人的呼吸模式。常人的呼吸,气息顺着咽喉而下,抵达肺部后便折返,这便是庄子所说的“众人之息以喉”。这种呼吸方式表现为气息粗重且轻浮,呼气时间长,吸气时间短。如此一来,太空之中的太和之“炁”无法下行至腹部,而腹内原本积蓄的先天祖“炁”,也就是先天元“炁”,则不断地向外散失,正如老子所言“动而愈出”。长此以往,随着先天“炁”的大量丧失,肾脏部位的脉络逐渐虚弱,生命的根基不再稳固,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,最终导致生命走向终结。由此可见,人生于世,所禀受的天地之“炁”数量有限,因此,懂得保养“炁”就等同于守护生命。所以,即便普通人并未奢望追求长生不老之术,也理应探寻延年益寿的方法。而道家修炼的重要目标之一,便是回归生命的本源,重返婴儿时期那种先天的纯净状态,以此来延长寿命。吐纳之法,恰恰能够使呼吸回归到生命的根本之处,牢牢保住先天元“炁”。当体内的“炁”充足充盈时,众多疾病自然能够得到治愈,生命的根本得以稳固,如此才具备进一步开展更高层次修炼的基础,这正如丹经中所比喻的“欲点常明灯,须用添油法”。【修炼法】1. 身法修炼吐纳之法,对修炼环境与身体姿势有着特定的要求。理想的修炼地点应选择在空气清新宜人之处,如宁静幽深的山林,那里树木繁茂,负氧离子含量极高;景色宜人的公园,绿化丰富,环境清幽;波光粼粼的湖边,水汽润泽,空气清新;广袤无垠的田野,视野开阔,气息纯净。若在室内修炼,务必打开窗户,保持空气的流通与新鲜。在时间选择上,可优先考虑子(23 - 1时)、午(11 - 13时)、卯(5 - 7时)、酉(17 - 19时)这四个正时。这几个时段,自然界的气场相对稳定,且通常人们的工作事务较少,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炼之中,便于自我安排与专注修行。在修炼过程中,穿着方面不宜过于紧身,可适当松开腰带,以确保气血能够顺畅流通,不受阻碍。修炼的姿势灵活多样,行、立、坐、卧四种姿势皆可采用。行走修炼时,可迈着舒缓的步伐徐徐前行,保持神态从容自若,在行走的动态过程中安然地进行“炁”的运行;站立修炼时,双脚平稳地与肩同宽,双膝微微弯曲,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,双手可自然下垂,放置于身体两侧,也可双手相互叠放,置于肚脐下方;坐姿修炼中,盘坐是较为上乘的选择,双手可相叠放置于肚脐之上,或者采用特定的掐诀手势,若不习惯盘坐,也可平坐在凳子上,双手轻轻抚摸两膝;卧姿修炼时,平躺时可将手心向上,置于身体两侧,或者双手相叠,放于肚脐之上,而侧身卧则更为适宜,一只手置于头侧,或枕于手臂之上,另一只手放置于肚脐处,双脚一伸一屈,与手部姿势相互对应。无论选取哪种姿势,都应以自身感觉自然舒适为首要原则,如此方能更好地帮助修炼者进入宁静的入静状态。修炼之时,双目需微微闭合,运用含光内视之法,按照眼观鼻、鼻观心、心观丹田的顺序逐步深入。之所以选择微闭双眼,是因为若完全睁开眼睛,外界的诸多干扰因素容易引发杂念丛生,而若双眼完全闭合,则又容易陷入昏沉困倦的状态,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“炁”的滋养与培育。微闭双眼时,以能够模糊看到眼前之物,但又无法清晰辨别其具体形态为宜。同时,两耳要全力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声音,仿佛置身于万籁俱寂的空灵之境,运用“庄子听息法”,将听觉注意力返回到自身内部,专注地倾听呼吸的出入动静。此外,修炼时还需将舌头向上顶住上腭,准确地堵住上腭部位的“天池穴”。这是因为“天池穴”上通泥丸宫,若不堵住,容易导致神“炁”泄漏,其姿势就如同婴儿在母亲怀中哺乳时一般。2. 心法:清除杂念,宁静心神在行功修炼之前,排除内心的杂念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。因为若心中的念想纷扰不断,就难以有效地驾驭体内的“炁”。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中深刻指出:“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,人心好静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,自然六欲不生。”这段话清晰地表明,修炼者需要常常运用止念的功夫,一旦杂念产生,即刻予以制止,使之前产生的杂念得以消除,后续的杂念不再滋生。如此日积月累,久而久之,内心自然能够达到清静无物的纯净境界。正如《老子》所倡导的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通过不断地减少内心的杂念与欲望,最终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境界。唯有如此,才具备进一步修行“炁”法的基础。《青华秘文》中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止念方法:当虚妄的杂念突然产生之际,修炼者应迅速回想自己平日里无法保持内心平静的根源所在,意识到这一杂念是干扰修行的障碍后,即刻果断地舍弃它。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,便能熟练地掌握止念的技巧。在众多杂念之中,喜怒等强烈的情绪波动所引发的妄念危害最大。因此,当处于愤怒情绪中时,修炼者要及时回想起平静时的状态,以此来平息愤怒;当处于喜悦情绪中时,要懂得自我抑制,避免情绪过度高涨。通过对各种类似情绪的有效控制,内心便能逐渐趋于平静。此外,内观返照之法也有助于止念。眼睛作为心神向外游弋的主导器官,心神往往会随着眼睛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而受到影响。所以,通过抑制眼神的外放,使心神回归到内心深处,便能达到止念的良好效果。注意,入静功夫的掌握,更多地依赖于修炼者个人在修炼中的体悟与理解,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,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入静方式。3. 息法:循序渐进,回归自然吐纳的息法可大致分为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。首先,修炼者需缓缓地开口,将体内的浊气彻底吐出,随后从鼻腔中轻柔地吸入清新的“炁”,并运用意念引导,将吸入的“炁”缓缓咽入下丹田(位于脐下一寸三分处,采用同身寸度量法),以此来补充呼出的气息,达到气息的平衡与充盈。在这个过程中,务必做到呼气时将浊气呼尽,吸气时将清气吸满,吸气的同时小腹自然隆起,呼气时小腹则缓缓回收,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顺呼吸。对于初次接触吐纳修炼的人而言,必须先从这种顺呼吸方法开始练习,按照口呼鼻吸的顺序,连续进行三次。完成上述步骤后,修炼者需抿口合齿,将舌头向上顶住上腭,同时收敛视觉与听觉,专注于体内的气息变化,改为鼻吸鼻呼的呼吸方式。此时,要以心神引领气息的运行,使气息的流动与心神的意念相互呼应、协调一致。吸气时,将意念集中于下丹田,引导气息缓缓注入;呼气时,运用意念引领气息从体内窍穴向外排出,实现心息相依的和谐状态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对于初学者而言,其呼吸之气往往难以直接抵达下丹田。这是因为人在出生之后,原本在胎儿时期心脏与丹田之间相互连通的管道逐渐变得闭塞。《老子》中所说的“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,虚而不屈”,所指的便是这一管道。部分人在初次学习气功时,之所以会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,正是由于在行“炁”过程中方法不当,强行冲击导致这一管道受损。因此,在行“炁”之时,切不可强行压迫气息下行,也不可刻意憋气,应始终遵循自然规律,顺应气息的本能流动。若在修炼过程中感觉到身体某个部位疼痛,就适当将气息引导至稍高一点的位置;若感觉发闷,则将气息调整至稍低一点的位置。随着修炼时间的不断推移,这一管道会在自然的气息冲击下逐渐通畅,修炼者自身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变化。吐纳修炼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口诀,即“吸长呼短”。其具体含义为,在吸气时,要尽量深长地将气息吸入下丹田,使气息在丹田内稍作停留、积蓄,然后再缓缓收腹呼气。这种呼吸方式的作用在于,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入太空之中的太和之“炁”,并将其有效地积蓄于丹田之内,从而防止腹内的先天元“炁”向外流失,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实现吐纳修炼的目的。人体犹如一个微观的小天地,心为天,肾为地。随着吐纳行“炁”的持续进行,心性会逐渐沉稳、收敛,与肾“炁”相互交融、和谐共生。正如《老子》所说:“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”在修炼过程中,口中会自然而然地生出甘甜清凉的津液。这种津液并非普通的唾液,而是通过炼“炁”所化生的,相较于平日的唾液,具有极高的滋养补益功效。当口中津液充盈满口时,修炼者可缓缓引颈将其咽下,吞咽过程中会发出汩汩的声响,这一行为也有助于修炼者进入更深层次的宁静状态。津液堪称人体养生的宝贵财富,它能够通过“炼津化炁”的过程转化为“炁”,润泽周身,滋养五脏六腑。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,肺主“炁”,五行属金,金能生水,而水在人体中与肾相关,肾主精,因此“炼津化炁”也是一种快速补充肾精的有效方法。随着修炼功夫的日益精进,口中生出的津液会愈发甘甜醇美,若非亲身经历修炼的人,难以体会其中的奇妙滋味。吕洞宾祖师曾将其比喻为“长生酒”,并留下诗句“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”,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奇妙的体验。随着修炼时间的不断积累与深入,气息的运行会逐渐变得自然流畅,即便修炼者不再刻意运用意念引导,气息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下丹田之内,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气息。此时,意味着连接心脏与丹田的管道已经畅通无阻。在这个阶段,修炼者只需将微弱的意念轻轻守护于下丹田,保持丹田部位的呼吸。此时的呼吸变得极为细微、绵长,若有若无,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,这种呼吸状态被称为真息。修炼至此,逐渐将之前带有明显主观意识和刻意为之的修炼方法,过渡到无为而治的自然境界,先有意识地守护,而后逐渐忘却守护的念头,知晓气息的运行规律但不过分执着于控制。正如丹经中所云:“真意往来不间断,知而不守是功夫。”经过长时间的持续修炼,当修炼者的功夫达到纯熟的境界时,原本有意识的行为会逐渐转化为无意识的自然反应,有心修炼逐渐化为无心而为,有意引导化为无意推动。如此一来,心神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休憩与安宁,从而进入无念无欲的空灵境界,心神的清静安定能够使修炼者在睡眠中不再多梦。《庄子》中曾描述:“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。”这种神奇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,其背后所蕴含的修炼奥秘与生命智慧,更是值得深入探索与体悟。当修炼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时,神与意相互融合,浑然一体,不知不觉间完全交融,心沉浸于“炁”之中,“炁”则包裹着心神,二者混沌交合,氤氲之气弥漫不散。此时,口中生出的津液愈发旺盛,香甜之感充满整个口腔,下丹田部位温暖舒适,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周身缓缓流淌,全身都沉浸在一种融融的愉悦状态之中。呼吸的开合与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相互呼应、协调一致,达到了一种身心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。当静到极致之时,修炼者会清晰地感觉到“炁”如同根根银丝,轻柔地透入每一个毛孔,全身产生一种空洞畅快、妙不可言的舒适感觉。此时,鼻子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呼吸出入之气,而肚脐部位却仿佛拥有了呼吸的能力,如同婴儿在母亲胞胎之中时的胎息状态。正如《老子》所说:“专炁致柔,能如婴儿乎。”真正达到存神达化的高深功夫境界,便在于此。一旦修炼至此境界,距离道家所追求的超凡入圣的仙道境界也就为期不远了。当然,由于每个人的天赋秉性、身体素质以及修炼的勤奋程度各不相同,达到这一境界所需的时间也因人而异。但无论时间长短,关键在于修炼者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谨慎的态度,坚持不懈,勤勉努力,切不可心生懒惰懈怠之意。正如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所警示的:“信道易,行道难;行道易,得道难;得道易,守道难。守道不失,身长存也。”唯有坚守修炼之道,持之以恒,才能真正收获道家吐纳术所带来的生命馈赠,实现身心的全面升华与超越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聚富配资-专业实盘配资-期货公司配资-无息外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